InFrame_1580371300666

照片來自 Loven Lin,

自我實現,
指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,表現自己的才能;
只有當人的潛力充分發揮並表現出來時,人們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。
成為自己,是靈魂最本真的渴望。
每個人今生最大的任務,就是成為自己、活出自己,這是我們能為這個世界做的最大貢獻。

首先你得先釐清:「你是誰」
這表示你需要在生活中開始逐漸探索、感受、體悟並明白......
你最大發揮的版本大約會是什麼模樣。

你可以自我整理的方向,有:

一、你從原生家庭中攜帶有的天賦。

那些從你的母系家族、父系家族裡傳承到的,某些部份可能是你的靈魂計畫裡給予的資產。
比如:閱讀與統整的習慣、工作選擇的偏好、你發揮的順手又常被稱讚之處、你的特質或天分技能(例如繪畫、園藝、對數字很敏銳)

整理這些,並相信你已經擁有自己所需要的一切,再也不需要其他東西了,
放下且允許內在最瞭解你的那個部分去指引與保護你。

你所需要的每一件事物,它們都在哪裡呢?
就在你之內。

二、你的內在小孩。
他或她可能會成為影響你判斷的陰影、
他或她可能是過往的創傷,能讓你時不時就忽略當下的全面而進入自己過往情境
她或他也可以是讓你享受生活彈性的樂趣源頭、
她或他也可以是協助你發揮創造力的養分

在你自我整合這個面向之後,他或她能夠是增強你往夢想目標前進的助力與行動力

如果你小時候經常因為出去玩挨打,長大後你也會不允許孩子出去玩,你同樣會打他——因為你被這樣對待了,你也會這樣對待別人。
在你過往童年缺乏的那些區塊,可能會影響你,讓你無法有寬廣的可能。
我們曾在工作坊中看見,一個孤零零長大的孩子(從小對父母的印象就是把孩子丟一邊自顧忙碌),
在成年後,讓他最手足無措的就是親子關係,
他不知道該如何與父母互動、他無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愛、他不擅長回應別人的好意、
他更不知道如何感受自己的需求......
在工作坊團體裡,他常說的話就是: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哭,但身體就是哭了。

當我們對於自己內在的孩童面相忽略或漠視,
你可能也會不自覺得對自己的感受或他人的感覺無視。

因為,我們帶著滿身的枷鎖、制約、限制、抵抗,我們會將這些問題投射到所有人、事、物上,
我們很自然的會不允許超出我們觀念的人、事、物存在,我們會不停的批判,以避免去面對自己內在的翻騰。

三、你的真實。
即你的靈魂真我,那在你靈魂深處穩穩不動的本性,那個你是什麼模樣呢?

當我們在生長過程中不小心吸收了......從生長環境裡被迫接受「某些觀點」、
不小心吸收了......身邊常接觸的人三不五時一再強調的「某些經驗」、
加上你這個人過往累世所養成的「某些偏見」,
這都可能讓你內建「不友善」、「苛刻」看著自己的眼光,
並造成你習慣性的自我批判。

在靈魂與神性的目光裡,我們本身就是完美的!
然而,念頭、信念、意見與判斷,就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,它們通過社會與我們的經驗,輸進我們的意識裡。
當我們開始覺察到自己並不一定要依照過去的軌跡回應時,
我們就能夠開始觀察,並且漸漸的不再被“自我限制”和“過去的結果”所捆綁。

可惜的是,我們最普遍的運作方式,
就是完全無察覺的認定:我就是“記憶”,我就是他們說的這樣,我就是如此糟糕,我無法改變,
並且用比他人還嚴格的目光看自己,
我們根據外在的環境、家庭教育變成了某個樣子,並相信這就是我們的原貌。

結果,我們就任由自己所接受的教育、環境與外在的因素來定義我們的認知。
成為了一個面目全非的自己,甚至丟掉了你的真我面目。

我們常自問:我怎麼可能是聰明、優雅、英明與偉大的呢?
事實上,我們為什麼不是呢?

工作坊的學習提醒了在場每個人:你正是上天的孩子,
是你把自己貶低了,這樣會讓你無法在人間有所貢獻。


接下來,請釐清:你要的實現

在這個部分,請試著去看見......

(1)你有什麼阻擋成功的信念
例如:我老了,無法再像年輕人般學習新事物與改變;
我不信神,我就是神,神總不在我需要時給予協助(自我矛盾);
我要對別人有幫助才會是有價值的人,才有機會被愛;
輕易成功與我無關,來的容易的都去的容易......

(2)你的夢想、你想達成的目標有哪些,
它們是否具體明確到可以被逐步實現?

請區分出你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的目標,並讓那些目標長出可計算、可預期、可評估的實現標的。
同時,在擬訂計畫與付出行動之中,逐漸確定你自己......

到底只是說說而已,還是你真心想要?

如果前面關於自我的部分,能整合並運用成熟,
你達成夢想的行動力會加速並在過程中愈發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,而不會被外境所迷惑。
同時,你也會在實踐的過程中,愈來愈理解「你的真實」、愈發明白你的夢想裡到底哪些才是你真心想要的主軸。

(3)想生 或 想死
Loven我發現:
對於那些在言談中不斷提到自己對生活很茫然、覺得生命沒有樂趣、然後想要改變卻找不到動力的有緣人們,
探討他們對死亡的態度,常常能讓人們在工作坊後有某些顯著的變化,
有的人突然有動力去做想了很久的事、有些人更有行動力或更加珍惜時間。

這一點蠻奇妙的,Loven自己的個人解讀是:
許多人在面對生活狀似還有著無盡的未知時,因為自覺還有許多的時光可以揮霍,
反而容易退卻或願意得過且過,讓自己活在大量的抱怨裡,而延遲行動。

但當意識到自己其實離死亡不遠,或說意識到死亡是中性的存在,不偏愛誰也不放棄誰,
要遇上祂不難,而你其實擁有的時光有限。

這時,反而能在短期內激起人們滿滿的活力,直到他再次忘記。
你如何度過一天,其實也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。

(4)留意你周遭的共依存關係。
觀察你現有的人際關係,哪些人常與你互動、你們多半在交流什麼?
他們是你的舒適圈、同溫層,同時也是你的鏡子。

如果你覺得試著用新鮮的目光觀察自己,並不容易,
那,就去看看他們。
這個圈圈裡的人們,有哪些好 & 他們缺了什麼
那可能也是你的未來 & 你需要自我挑戰而去增強的部分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Loven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